简介
常书鸿
常书鸿(1904~1994年),是杭州市人。别名有廷芳、鸿,满族,热河头田佐人。擅长油画、敦煌艺术研究。1923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,1932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校,193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。历任北平艺专教授,国立艺专校务委员、造型部主任、教授,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,1943年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。1949年后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、名誉所长。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、研究员、国家文物局顾问。甘肃省文联主席,第三届、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、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,第四届全国文联委员。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。,敦煌学专家,第一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,为敦煌艺术的保护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。   常先生自幼喜欢艺术,而他的父亲又是个倍奉实业救国的人。所以,执拗地把他送到工业学校去读书。无奈,他选择了与绘画有关系的染织专业,并参加了由名画家丰子恺等人组织的西湖画会,在那里学到很多知识。为了进一步深造,1927年他去了法国,在那里他把一切时间用来学习法文和绘画技术,后来终于考上了里昂中法大学公费生,毕业后他取得了里昂市公费奖学金,并转到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继续深造。留学十年间,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,许多油画作品获金奖或被国家博物馆收藏。虽然获得了令人羡慕的荣誉和良好的生活条件,但他始终忘不了报效祖国。   大概是1935年秋的一天,常先生在巴黎塞纳河畔一个旧书摊上,偶然看到由伯希和编辑的一部名为《敦煌图录》的画册。全书共分六册,约400幅有关敦煌石窟和塑像照片,他十分惊奇,方知在中国还有这样一座艺术宝库存在,而且在国外引起了轰动,中国人却不知,他内心感到一种震撼。为了敦煌艺术宝库,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,毅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。回国之后,他一直挂念着莫高窟的保护工作,向往着早日能实现梦想。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建议下,经多方努力,促成了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设想。常先生首先担负起了这一重任,为首任“敦煌艺术研究所”所长,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。   1943年3月27日,常先生肩负着筹备“敦煌艺术研究所”的重任,经过几个月艰苦的长途跋涉,终于到达了盼望已久的敦煌莫高窟。初到莫高窟,他心旷神怡,犹如步人仙境,心情非常激动,真是彻夜难眠。但是,这种感觉很快就消失了。面临的是重重困难,生活条件非常艰苦,与在法国的条件相比,简直是天壤之别,对于他来说,人生第一次到了如此艰苦的地方。按他自己的话说:“从我们到达莫高窟的第一天起,我们就感到有种遭遗弃的服‘徒刑’的感觉压在我们的心头,而这种压力正在与日俱增。”由此可知,敦煌莫高窟的生活条件有多艰苦。尽管如此,他们仍然坚持着,无论困难有多大,其信念一点也没改变。   到了1944年的秋天,教育部才正式批准成立“敦煌艺术研究所”,常先生任所长。   然而,正当他们干得起劲的时候,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。才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研究所,因政局不稳,财力紧张,教育部宣布解散“敦煌艺术研究所”。这是1945年春天。对于任何困难他们都能克服,而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消息,他们实在是无法理解。面对现实,他毫不犹豫,领导着大家继续干下去。他说:“我们的工作本来就是全凭自己的力量干起来的,研究所的撤销或不撤销,实际意义不大。”   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于事业,其余什么也顾不得,只知拼命去工作。为此,妻子因忍受不了这里艰苦生活条件、决然离家出走,丢下两个孩子无人照管,一切落在他的肩上。本来工作中困难重量,妻子离去又是雪上加霜,使他受到了致命的打击。在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之下,他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,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,他都要坚持工作下去。   常先生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敦煌艺术。在几十年的艰苦生活中,经历了妻离子散、家破人亡的种种不幸和打击,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,但他仍然义无反顾,为保护莫高窟默默地奉献着。在他辛勤工作的几十年中,组织大家修复壁画,搜集整理流散文物,撰写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,临摹了大量的壁画精品,并多次举办大型展览,出版画册,向更多的人介绍敦煌艺术,为保护和研究莫高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他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广大人民的高度赞扬,他的一生为莫高窟做出了光辉的业绩,人民永远不会忘记。
拍卖记录
名称 估价 成交价 拍卖日期 拍卖行 查看详情

客服电话:15055321958、18955186978

©2005-2021 zhuokearts.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