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振玉
罗振玉(1866~1940),祖籍浙江省上虞县,客籍江苏省淮安县(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)。初字坚白,后改字叔蕴、式如、叔言,号雪堂、松翁、贞松老人,又称永丰乡人、仇亭老民。原籍浙江上虞县(今浙江省上虞县)永丰乡。清同治五年六月二十八日(1866年8月8日)生于江苏山阳县(今江苏省淮安县),1940年5月14日卒于辽宁旅顺。1937年死于旅顺。
15岁举秀才。清光绪十六年(1890)在乡间为塾师并著书。二十二年与蒋斧等在上海创立农学社,开办农报馆。二十四年创办东文学社。二十六年应鄂督张之洞之邀,任湖北农务局总监兼农务学堂监督。二十八年任南洋公学虹口分校监督。次年入两广总办岑春煊幕参议学务。三十年受江苏巡抚端方委任,创办江苏师范学堂,任监督。三十二年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。
宣统元年(1909)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(今北京大学)农科监督。
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,以清朝遗民自居,与王国维等避居日本,从事学术研究,1919年归国,住天津,1921年,参与发起组织"敦煌经籍辑存会。1924年奉溥仪之召,入值南书房,被溥仪任为南书房行走。逐渐参预清室的复辟活动。
1928年迁居旅顺。九一八事变后,参与策划成立伪满洲国,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成立后,曾任伪监察院长及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等职。罗振玉以上虞县学第七名出身,应壬午(1882)、戊子(1888)两次乡试不中,自此潜心治学。中日甲午战争后,留意新学,翻译介绍日本和欧美农学著作,并协办武昌农校、江楚编译局、苏州师范学堂等。1906年起,任学部参事官、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等职。罗振玉自幼喜爱收集金石铭刻,终生不辍。因其学术见闻广,掌握资料多,又恰值殷墟甲骨、敦煌遗书、西域简牍、中原碑志等大量古物陆续被发现,以一家之力广泛收集各类新发现的文物资料,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研究,为近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保存了可贵的资料,做出了有益的贡献。
保存和流传敦煌遗书 敦煌莫高窟石室所藏古代文书于光绪二十六年(1900)发现后,被英国人斯坦因、法国人伯希和等外国学者大量盗买外流。罗振玉于宣统元年(1909)来到北京的伯希和处,见到伯希和盗买的敦煌写卷,唐人写本等,当即拍照10余种,又就其部分内容编写《鸣沙山石室秘录》、《敦煌石室遗书》等。得知藏经洞仍有数千卷文书,乃力促学部电令甘督查封石室,将所余遗书悉数解送京师。将敦煌石室残存的文书八千卷购下保存。使这批宝藏于宣统二年秋,运抵北京,最后入藏于京师图书馆。对于流散的敦煌文也留心求购,所得文书及海外藏卷伯希和提供的遗书照片影印出版《鸣沙石室佚书》(1913),收书13种:《鸣沙石室遗书续编》(1917),收书4种:、《鸣沙石室古籍丛残》(1930),收书30种、《敦煌石室遗书三种》、《贞松堂西陲秘籍丛残》、《敦煌石室碎金》、《敦煌零拾》、《沙州文录补》、《敦煌石室遗书》、《佚籍丛残初编》、《石室秘宝》等书中。
与王国维将斯坦因在敦煌、罗布泊等地发现的汉晋木简照片汇为《流沙坠简》。其详细校订的题跋文字,大都见于《雪堂校刊群书叙录》二卷卷下。《补唐书张义潮传》、《瓜沙曹氏年表》等多种敦煌学论著,几乎已包括了敦煌遗书中四部书籍的最重要部分。搜求和研究安阳殷墟出土甲骨 罗振玉是最早在甲骨学研究方面取得主要进展的学者。他从1906年起收集甲骨,总数近2万片,是早期收藏最多的藏家。除鼓励刘鹗编集《铁云藏龟》外,还亲自访求,判明甲骨的真实出土地——小屯。
1910年著《殷商贞卜文字考》,首先考定安阳小屯为殷墟,并正确地判明甲骨是“殷室王朝的遗物”。以后陆续将所见所藏编为《殷虚书契前编》(1912)、《殷虚书契菁华》(1914)、《殷虚书契后编》(1916)、《殷虚书契续编》(1933)四书,共收甲骨5000余片,是殷墟正式发掘前零星出土甲骨的最重要集录。所著《殷虚书契考释》,释甲骨文字达561个,并提出“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,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”的释字原则,主张考释文字应注意卜辞辞句的通读和分类,是初期甲骨学研究中的一大进步。
保存清内阁大库史料及明文渊阁藏书 光绪三十四年(1908)清廷内阁准备焚毁库档。罗振玉以库档中重要史料甚多,多方努力,终得保留,装袋存放学部。1922年,北洋政府教育部又拟将其作废纸出售,罗振玉以原售价3倍的高价买回,保存整理,使大批珍贵的明清史料免遭毁灭。
整理汇集金石铭刻和古器物资料 罗振玉收集历代石刻及商周秦汉铜器拓片极富。在此基础上,他做了大量的整理出版工作,编著有《秦金石刻辞》(1914)、《殷文存》(1917)、《贞松堂集古遗文》及《补遗》、《续编》等。其中尤以《三代吉金文存》影响最大。该书收录商周铜器铭文拓本4831器,资料丰富,易于查检,为金文研究者所必备。罗振玉整理编集的石刻集录,亦不在少数,出版有《昭陵碑录》、《唐三家碑录》、《西陲石刻录》、《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》、《六朝墓志菁华》、《海外贞珉录》、《三韩冢墓遗文》及芒洛、东都、邺下、中州、襄阳、广陵、吴中、山左等冢墓遗文,收录了大量近代出土的墓志等石刻文字。罗振玉还大量编集影印了各类器物图录,如《殷虚古器物图录》(1916)、《草堂吉金图》(1917)、《贞松堂吉金图》(1935)等。此外,还广泛编集了古器物范、明器、古镜、瓦当、玺印、封泥、符牌、钞币、刑徒砖、买地券等专集。其中不少文物已佚,藉罗氏集录得以保存图像及铭文。
印行汉晋简牍资料和古代秘籍英国的A。斯坦因曾在甘肃敦煌及新疆罗布淖尔盗掘大批汉晋简牍,由法国学者E。E。沙畹作《考释》。罗振玉根据沙畹的《考释》一书,与王国维重新整理,刊印《流沙坠简》(1914)一书,成为近代研究简牍学的开始。罗振玉还将日本及国内大量新发现的古代钞本及宋、明版本秘籍影印传留,如《云窗丛刻》、《吉石丛书》、唐写本《文选集注》残卷、《古籍丛残》等。
罗振玉的其他论著和序跋文字多篇,先后汇为《永丰乡人稿》、《辽居杂著》、《贞松老人遗稿》等。 他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甲骨文的收集研究、铜器铭文的编纂印行、简牍碑刻等古文字资料的搜罗与刊布等方面。在甲骨文研究者中,罗振玉占有重要地位,为“甲骨四堂”之一,是甲骨学的奠基者。
上虞罗氏是个大家族,罗振玉曾父留下万贯家产。在罗振玉祖父过逝后,他的祖母方氏放弃与家族争产,携子女离开上虞,定居淮安。他的父亲由于经营典当业失败,导致负债累累,不敢居家。罗振玉出生时是祖母主政,她治家严肃,待人至厚,合封建论理及传统美德于一身,这对罗振玉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,他从小性至驯,不为嬉戏,至晚年“始终手不释卷,笔不停书”。
罗振玉自小聪慧,但体质太弱,老师把课程放慢,让他多自学,以致他从小就养成自学的习惯。他从年少始就表现出对金石文物的高度兴趣,他十五岁自学篆刻,次年游西湖时摩挲诸山题刻,流留忘返,十八岁辗转购到古镜一枚。十六岁那年,他担起应付债家,奔走衣食的责任,童年的春风化雨成了遥远的记忆。家庭的重担不能窒息他对学业的追求,他每晚挑灯夜读,以此为乐。光绪十二年(1888),长兄殁而无以为殓,妻子出当陪嫁品办丧事。光绪十六年(1889),他祖母过世,两年后妻子也因产后蓐劳而卒。一连串的不辛造就了罗振玉锤炼坚轫的意志。
光绪十三年(1887)起,罗振玉为人童子师,这虽勉以维持生计,却无法清还债务。光绪二十二年(1896),他来到上海,与蒋伯斧合资创办「农学社」,成立农报馆,出版《农学报》,翻译国内外农业方面的知识,他认为富国就要发展农业,希望这能给当政者切实可行的富国谋略。此外,他也编辑出版了《农学丛书》,这对中国展开农学研究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看法。
除了农业后,罗振玉还究心于教育。光绪二十二年(1896),他与朋友办东文学社,以后又多次应聘到湖北、广东、江苏等地办学,并且创办了第一个教育界专门刊物─《教育世界》。东文学社最初目的是培养日语翻译人材,当时沈肱、樊少泉及王国维都是该校的学生,他们曾因月考不及格而面临除名的危险,罗振玉因了解他们一贯学习努力而允许他们留下来,对王国维而言,进入东文学社成了他走上学者道路的契机。宣统元年(1909),罗振玉任命为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,即奉命赴日本考察,考察归国后,立即建新校,设试验场,造就了北京农业大学的前身。
宣统嗣位后,内阁大库险遭焚毁,罗振玉不忍清初重要史料遭此厄运,于是上下周旋,才使十几万斤的档案和典藉免遭火难。搬运出来后,部份档案却被历史博物馆以「烂字纸」及该馆「绌于经费」为由,出卖给同懋增纸店作「还魂纸」,罗振玉得知后,许以三倍价钱买下所有档案,他为此奔走京律筹款,变卖私藏,还举了私债,在造纸厂换回这批「烂字纸」,而出卖历史档案的历史博物馆,更成为近代文化史上的笑话。
甲骨自受到收藏家及学者的注意后,古董商为了谋取高利,隐瞒了真实的出土地。罗振玉一开始研究甲骨就致力于调查其真实出土地,并且考订出这些甲骨出土于商代晚期都城,属于殷室王朝遗物。甲骨出土地和性质的考订,直接导致后来安阳殷虚的发掘。罗振玉派人去小屯,不仅收集甲骨,还收集了一批不为古董商重视的出土物,他以「古卜用龟,辅以兽骨」的文献记载为出发,认为在搜集甲骨时必须龟、骨「兼收并蓄」。在《洹洛访古游记》中,他记载了殷虚的地形,甲骨出土情况,考订其它出土物及绘简图,成为第一部实地考察安阳殷虚的著作,对整个甲骨研究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上起了「导夫先路」的作用。
继河南安阳殷虚被办认后,西北边陲敦煌石窟又有数万件隋唐以后经卷写本、石刻等珍贵文物的发现。外国人明火执杖掠夺,清廷却毫无觉察。罗振玉竭立使其免遭流失国外,但留在国内的却也未逃厄运,道貌岸然的官僚伸出贪婪的黑手,彼此勾结私吞国宝,贼喊捉贼,有些更把运车截拦,窃取其中精华,还把盗窃之余的长巷破坏截割。罗振玉是中国境内研究敦煌文书的先导者,他以浓厚的国学功底开研究之先,1914年刊布《流布?简》,和王国维开创和倡导简牍研究,共同开辟「国学」新领域的硕果。
罗振玉虽然至力中外学术,但主要的目的还是以「西人学术」资「中学之助」,他主要的注意力始终放在发展国学上。辛亥革命后,他以清朝遗民自居,长期侨居日本。1919年返国,他参与清室的复辟活动,曾在由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「满州国」中担参议府参议及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等职。在政治立场上,他是保守的。不过,他整理金石文字、抢救大库档案及敦煌文物、校斟善本古藉、流传名家著述、搜集和考释甲骨文字、研究敦煌文书等,他还曾为印书而断炊,在艰难困境中仍把保存和流传古代文化遗产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,为文化的延锦流长留下了辉煌的功绩!